2018-06-29 00:00:00 來源: 點擊:2801 喜歡:0
在新野縣樊集鄉劉莊村的扶貧車間里,幾十名工人組裝配件、檢測產品,忙碌而有序。這是該縣奇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設在村口的扶貧車間,主要生產手機數據線、信箱數據線、電腦連線等。其負責人肜書奇告訴記者:“在這個車間務工的有42名村民,其中10名貧困戶。這里就業門檻低,從事的大多是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工作。另外,這兒就業也很靈活,平時在車間勞動,農忙時節可以在家操作,公司計件付給工人工資。”
據了解,新野縣共建立這樣的扶貧車間40個,帶動貧困群眾1000多名。具有正常勞動能力的群眾在扶貧車間每月能有1200元到2000元的收入,具有部分勞動能力的群眾月工資則在600元左右。
新野縣是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縣,境內無山,百里平川。目前,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070戶、貧困人口13134人。如何實現貧困群眾順利脫貧?今年以來,新野縣強化產業支撐,促進穩定增收,強化企業帶貧,加速轉移就業,初步走出了一條平原農業縣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永遠不走的扶貧產業
科爾沁牛業公司是新野縣的龍頭企業。扶貧攻堅開展以來,銀行為有養牛意愿的貧困戶每戶貼息貸款5萬元,貧困戶委托科爾沁公司購買4頭500斤左右的架子牛飼養管理,經過6-8個月育肥,每頭牛可增重500斤左右,公司按每斤13元予以收購,每頭牛可增值6000元左右,扣除飼料費、防疫費等3000元左右的綜合成本后,每頭牛的凈利潤為3000元,每戶年可收入l萬元以上。目前,僅此一項就帶動了肉牛園區周邊歪子、上莊、沙堰等鄉鎮107戶貧困戶實現增收。
發展一個好的扶貧產業,就等于打造了一支永遠不走的扶貧“工作隊”。新野縣的現代農業特色鮮明,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尤其是肉牛、蔬菜、花生三大產業優勢明顯,全縣常年種植蔬菜30多萬畝,花生40多萬畝,肉牛存欄10萬頭左右。新野縣立足三大富農產業,通過直接幫扶、托管幫扶、合作幫扶、股份幫扶等多種形式,幫助貧困人口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目前,該縣共有63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產業扶貧,建立了107個產業扶貧基地,實現了對所有貧困群眾產業扶貧全覆蓋。新野縣樊集鄉、沙堰鎮、城郊鄉等地素有種植大蔥的傳統。該縣創新性地利用產業扶貧基金把貧困戶的分散經營與專業合作社聯結起來,推行高效種植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在樊集鄉,宏達合作社帶動145戶貧困群眾種植鋼蔥,畝產值5000元左右,扣除各項成本,每戶凈收益3500元左右。
建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
上莊鄉楊營村貧困群眾王金煥在鄰村編織繩廠打工,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需要供養一雙兒女讀書。今年,扶貧車間建在了楊營村,王金煥工作更加便利了,每天能回家給上學的孩子做飯,連體弱的丈夫也在扶貧車間找到了工作,王金煥逢人便夸:“扶貧車間真是好啊!”
新野縣依托紡織服裝、食品加工、光電電子三大主導產業,以返鄉創業工程為龍頭,通過“千企幫千村”結對幫扶,把扶貧車間建到村邊路邊、田間地頭,讓貧困群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這些扶貧車間普遍投資較小,因陋就簡,利用農村閑置的校舍、倉庫、民房、舊村部等資源進行改造提升,實現花小錢辦大事。另外,風險也小。扶貧車間的經營主體多為返鄉創業人員,具有多年的經營管理經驗,生產的產品基本上都是紡織服裝、光電電子等產業鏈上的配套產品,大企業為扶貧車間分撥訂單進行生產,可有效規避市場風險。
雖然是小小的扶貧車間,卻因為其就業門檻較低、就業方式靈活等便利條件實現了帶動快、見效快的效果。這些扶貧車間主要生產小編織、小鞋帽、小縫紉、小電子加工等,用工要求不高,簡單易學好操作,貧困群眾經過簡單培訓后即可上崗。貧困群眾可選擇在扶貧車間上班、居家生產或從事保潔、門衛等輔助性崗位,極大激發了群眾的積極性,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持續穩定增收的目標。
上一篇:澠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下一篇:關于房產稅、地方債、去杠桿 央行官員對當前經濟金融熱點五大回應